在深圳这座以快节奏著称的现代化都市里,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与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,正碰撞出新的火花。近日,深圳市宝安区欢乐港湾至前海段骑行道贯通工程圆满落成,面向市民开放。设计团队采用”微介入”手法,在既有城市肌理中植入复合型骑行网络,以最小的干预实现城市空间功能的最大化拓展。当齿轮链条的节奏与湾区海风共振,这场由橡胶轮胎触发的空间革命,正在重构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本尺度——骑行不再仅是通勤方式的物理位移,更成为都市人重建身心秩序的精神仪式。
该项目北起欢乐港湾城市会客厅,南抵前海自贸区景观节点,涵盖了欢乐港湾骑行道、新圳河桥以及前海滨海联络道部分。设计团队以景观骑行道为切入点,打造了一条全长2.4公里的滨海慢行廊道。这条串联欢乐港湾与前海自贸区的骑行动脉,以”缝合城市空间褶皱”的设计理念,实现了基础设施向都市新生活方式载体的跨越式升级。
【欢乐港湾骑行道:打破空间局限的活力走廊】
在“湾区之光”摩天轮光影流转与商业综合体活力交织的场域,设计团队开展了一场毫米级精度的骑行空间织补实践。面对现状570米、2米骑行带的局限,团队通过重新规划标线与标识系统,将既有骑行带拓宽至 4 米宽的双实线廊道,并顺利连接至沿江高速桥下骑行道,成功实现骑行路径的全线贯通。
新植入的 800 米亮蓝色双实线骑行标线系统与商业广场的铺装肌理巧妙呼应,在视觉上形成和谐对位。同时,团队巧妙利用原本场地的构筑物及空闲空间,对骑行路线进行合理规划,打造更宽敞、安全的骑行环境。每一个转弯处呈现的滨海景观变化,都让骑行者平均每米能获得 0.35 秒的视觉驻留体验。在商业客流与骑行需求的博弈中,设计团队精心编织出精密的空间平衡术,在提升骑行体验的同时,也兼顾了区域内的商业活力与空间秩序,实现了功能与美学的完美融合。
【空间叙事:新圳河桥的隐形缝合】
作为贯通工程的关键锚点,新圳河桥凭借”低干预”设计策略破解空间困局,巧妙融入周边环境。宽曲面桥体设计与“湾区之光”摩天轮形成良好的视觉导引和空间对话,同时也有效疏导摩天轮区域密集人流,实现骑行道、漫步道、观景平台的有机嵌套,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。桥面上连贯的骑行标识系统,沿滨海骑行岸线一路延伸,为骑行者带来了连续的观景体验。桥体栏杆构成半透明界面,与背景中的沿江高速形成视觉叠合,行人与骑行者仿佛置身于时空交错之中,营造”桥中有桥”的蒙太奇穿越体验。
【场景营造:城市界面的多维重构】
相较于北侧欢乐港湾骑行道彰显的都市活力,南侧骑行道以红树林湿地保护区为生态背景,将礁石海岸的原始肌理融入设计语境,构建出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沉浸式体验场景。前海滨海联络道6800㎡的改造工程在保留既有道路断面的前提下,通过精细化铺装重构滨海步道系统:4米骑行道与1.5米跑步道的科学划分不仅实现功能分流,更编织出多维度的慢行网络。其中合欢林地节点通过植入6米宽独立骑行道与10组智慧停车设施,将原本闲置的微地形转化为充满律动的骑行剧场——缓坡起伏的动线设计让骑行者既能感受速度的激情,又能捕捉自然馈赠的生态韵律。
站在合欢林地回望城市天际,巨型摩天轮以永恒转动的姿态锚定海陆交汇点,灰色沥青骑行道在绿树掩映下形成生命律动的空间诗学。当暮色浸染海平面,骑行者穿行于光影斑驳的林地廊道,咸润的海风裹挟着红树林的呼吸拂面而来。这种多维场景的叠合重构,恰似前海发展蓝图的具象呈现——在精密计算的城市规划中始终为自然留白,让现代文明与原始生态在潮汐涨落间达成永恒对话。
“我们设计的不是一条路,而是对抗城市熵增的负反馈系统。”HOPE设计师在落日平台阐释设计哲学。当骑行者与行人在新圳河桥上擦肩而过,当沿江大桥的轮廓在夕阳的余晖中若隐若现,这条廊道已超越交通功能本身,成为湾区城市美学的物质化呈现——在这里,基础设施即是风景,通行过程即为体验,每一次车轮与地面的摩擦,都在谱写城市与自然的重奏乐章。